小说林家铺子的艺术成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8:3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04:56
这里很详细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286_1.html
参考资料: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286_1.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04:57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顾名思义,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倾向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观照对象,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百态。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30年代,茅盾等小说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批再现中国社会现实的小说。茅盾作为社会剖析派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位具有时代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的作家,创作了众多风貌独特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因而无可争议地被誉为社会剖析派的坛主。此就其《林家铺子》作一简要剖析,不成熟之处,还有待商榷。
一
在茅盾众多作品中,《林家铺子》散发着特别的光彩。它既不象《子夜》那样鸿篇巨制、轰轰烈烈,又不像《蚀》三部曲那样低徊幽怨、缠绵悱恻。它将民族战争、城乡经济、社会*投影在一个小小的店铺、一户小小的人家身上,短短的篇幅却线头纷繁,波澜迭起,写得细致绵密,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篇小说完成于1932年6月,这时长篇小说《子夜》正在创作中。茅盾在《<子夜>·后记》中说:“《子夜》的原计划还要大得多”,其中包括“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等。由此可见,《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一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都在延伸着《子夜》中的基本观念:揭示在帝国主义侵袭和*反动统治下,城乡经济的破产,人民群众的苦难命运。
对整个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以小见大,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林家铺子》是从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落笔,在人物和事件的多角关系中展开的。这里有帝国主义入侵造成的人民苦难生活现状的描绘,有**统治加于市民、农民身上种种祸害的揭露,有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惨景的叙写,有难以支撑门面的市镇商人拮据状况的描述。主人公林老板就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中,他承受着*“党老爷”的敲诈、钱庄的压迫、卜*的威胁、商会长的恫吓、同业的中伤、“吃倒账”以及整个社会经济萧条造成的农民购买力降低等各种压力,终于被挤压得无以自保只能破产出走。
小说是以林老板苦苦挣扎到破产倒闭为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两者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铺子倒闭相关的直接情节有很多,如卖“一元货”、寿生收账受挫,“上海客人”立*讨账、恒源钱庄乘机提款、“党部”威胁不成抓走林老板等。铺子以外的间接情节也与之紧密相连,如开篇写林小姐学校的抗日运动,似乎与主线无关,但由此惹出了“东洋货”问题,“党部”就势敲诈,使林老板破费了四百块钱;继写“东洋人打仗”,街上一片“乱哄哄”,这又危及林老板的切身利益,外放的账将无法收回,急得他差点没跳了河;上海的战事使大批“逃难人”涌到乡镇,这倒给了林老板推销“一元货”的机会,但由于生意做得热闹,反而使人眼热,招来祸端,加速了铺子的倒闭。
作者并没有赋以林老板明确的名字,在文中,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小工商业者的典型代表,是一个阶级的符号。与其相似的是,还有许许多多的陈老板、张老板、王老板等等与他有着共同的命运,饱受欺诈,无路可走。虽然作品描绘的背景是在江南小镇,但这个小镇是缩小了的中国,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与经济恐慌,深刻地描绘*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下层人民的罪行。
短篇小说容量小,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较多的内容,更要在结构上下工夫。作者时而写镇上的情形,时而写主人公的遭遇,铺子内外的种种因素证明铺子的破产实属“在劫难逃”。 跌宕起伏的情节与鲜明的主题将看似散乱的材料,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内忧外患的大背景。整个作品颇有磅礴气势,在有限的篇幅中能够容括如此多的内容可见作者的匠功所在。
二
细致深入地描写场面是小说的第二个特色所在。
场面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故事发展的依托。《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描写就能留给人以强烈的古代战场映象,时空宽阔而具有恢宏气势。“社会剖析派”小说家的作品中的场面,往往也具有人物多、反差大的特点,于人声身影、热气腾腾的气氛里,展示复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多重的人物关系。茅盾本人就说:“我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为此,在其的多数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在践行这一创作风格。如长篇小说《子夜》结构恢宏严谨,人物众多,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这些都令我们的感到目不暇接;《霜叶红似二月花》则让我们看到“五四”前夕新兴民族资产者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封建势力的对峙。
《林家铺子》共有七个章节,其中数第四章与第七章写得最为出色。第四章是情节发展的*,作者投身处地地呼喊出林老板的痛苦:“不毁才是作怪: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折罢?而究竟为了什么他应该活受罪呀!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下这小小的铺子,从没敢浪费;他,做生意多么巴结;他,没有害过人,没有起过歹心;就是他的祖上,也没害过人,做过歹事呀!然而他直如此命苦!”这种呼喊让我们想到其与老舍《茶馆》中主人公也经历过的境遇如出一辙。
第七章写的是铺子门口的吵闹和市党部前的混乱情景。林家铺子破产后,铺子前围满了前来讨债的人,喧声鼎沸,一片嘈杂。“朱三阿太扭着瘪嘴唇和*争论,巍颤颤地在人堆里挤”,而且“额上的青筋就有小指头儿那么粗”;张寡妇则“抱着五岁的孩子在那里哀求另一个*放她进去”;她们都是希望能够进入铺子,趁早拿几样还付钱的东西来减少自己的损失。然而她们却不能同恒源庄等共同来分配底货,甚至连争执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被*挡在门外;桥头陈老七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能够挤进铺子现场观看分配底货的过程。朱三阿太和张寡妇等弱者只能使出农村所擅长的“哭嚎”,哭声震天,如丧考妣。
朱三阿太等这些可以称得上是铺子的股民,讨债不成,只能寄最后的希望于“天天大叫保护穷人”的党部,这就好像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有人号召,就纷纷响应。然而,他们却不知自身在*眼中是被视为“不识好歹的贱狗”,*怎么可能会去理睬他们的冤情,在*械的威胁之下只能如作兽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张寡妇,一阵混乱之中,她失去了自己怀中尚处襁褓的孩子。衣襟上的几滴血让她从希望的幻影中清醒过来,出于母性的自然感情,她的精神开始崩溃,并且为孩儿的丧命而发疯。“啊哟!我的宝贝!我的心肝!强盗杀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号啕之声令人心碎并不禁为之流下同情的泪水。小市镇的混乱局面以及小百姓在这场倒闭中悲惨遭遇的情形也就清清楚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三
在人物塑造上,《林家铺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塑造林老板的性格特征:第一,林老板作为一个民族小商人,努力地保持自己的信誉,给人以老实厚道的形象。为了信誉,他只在一桩桩交易中获取蝇头小得,甚至宁愿少赚钱或不赚钱,还让女儿叫顾客“伯伯”,让商业交易蒙上人情的面纱。他与店员寿生也保持着封建师徒的“父子式”的关系。第二,林老板也受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比如,他不但学会了做广告,而且还在寿生的提议下,采用了卖“一元货”的方法。然而,他虽然新旧并举,精明能干,仍然不能挽救自己破产的命运。
将其与《子夜》作个简单的对照,后者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心理描写,而在《林家铺子》中,最精彩的则是行为描写,如写林老板在重压围攻下委曲求全时,他“颤着声音说,努力忍住了滚到眼眶边的眼泪”。可以说,林老板与吴荪甫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形象。如果把林老板和吴荪甫放在一起,可以发现,两者在性格上有着明显差异:吴荪甫对事业的追求充满着信心和冒险精神,而林老板却只想千方百计守住店,虽精明能干但胆小怕事,他的行动显示出他的软弱。
小说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了暗示和象征的手法:从林老板和客人的谈话中暗含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两面夹攻的时代背景;从寿生的话中可见地主和高利贷者剥削、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和竞争局面;从结尾“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中可见战局的严重。纷繁复杂的矛盾都集中在林家铺子一再挣扎终于破产的过程中,枝蔓虽多但经纬分明。
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这篇小说的另外一个特色所在。例如林老板和寿生跟人承诺“三节清账”,这是当地的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即商家在端午、中秋、旧历年关这三个节日清理人欠和欠人的各项帐目。用风俗展示地方风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
四
《林家铺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它走向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争原因,有市场竞争的原因。农民因生活日趋贫困,购买力下降,生意大为萧条,这是对林家铺子最大的打击。然而同行们散布谣言,落井下石的丑恶行径却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加速了林家铺子的破产,这些更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林老板所处环境的艰难。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整个国家经济衰败、*腐朽、社会黑暗所造成的。小说中林老板形象的成功塑造,更进一步证明了林家铺子的命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杜显志,薛传芝.论社会剖析派〔J〕.武汉大学学报,1995,(3):101-105.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4-171.
〔3〕徐越化.论茅盾社会剖析小说〔J〕.湖州师专学报,1995,(4):21-27.
〔4〕赵君秋.《林家铺子》的结构艺术〔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1-6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04:57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顾名思义,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倾向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观照对象,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百态。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30年代,茅盾等小说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批再现中国社会现实的小说。茅盾作为社会剖析派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位具有时代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的作家,创作了众多风貌独特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因而无可争议地被誉为社会剖析派的坛主。此就其《林家铺子》作一简要剖析,不成熟之处,还有待商榷。
一
在茅盾众多作品中,《林家铺子》散发着特别的光彩。它既不象《子夜》那样鸿篇巨制、轰轰烈烈,又不像《蚀》三部曲那样低徊幽怨、缠绵悱恻。它将民族战争、城乡经济、社会*投影在一个小小的店铺、一户小小的人家身上,短短的篇幅却线头纷繁,波澜迭起,写得细致绵密,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篇小说完成于1932年6月,这时长篇小说《子夜》正在创作中。茅盾在《<子夜>·后记》中说:“《子夜》的原计划还要大得多”,其中包括“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等。由此可见,《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一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都在延伸着《子夜》中的基本观念:揭示在帝国主义侵袭和*反动统治下,城乡经济的破产,人民群众的苦难命运。
对整个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以小见大,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林家铺子》是从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落笔,在人物和事件的多角关系中展开的。这里有帝国主义入侵造成的人民苦难生活现状的描绘,有**统治加于市民、农民身上种种祸害的揭露,有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惨景的叙写,有难以支撑门面的市镇商人拮据状况的描述。主人公林老板就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中,他承受着*“党老爷”的敲诈、钱庄的压迫、卜*的威胁、商会长的恫吓、同业的中伤、“吃倒账”以及整个社会经济萧条造成的农民购买力降低等各种压力,终于被挤压得无以自保只能破产出走。
小说是以林老板苦苦挣扎到破产倒闭为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两者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铺子倒闭相关的直接情节有很多,如卖“一元货”、寿生收账受挫,“上海客人”立*讨账、恒源钱庄乘机提款、“党部”威胁不成抓走林老板等。铺子以外的间接情节也与之紧密相连,如开篇写林小姐学校的抗日运动,似乎与主线无关,但由此惹出了“东洋货”问题,“党部”就势敲诈,使林老板破费了四百块钱;继写“东洋人打仗”,街上一片“乱哄哄”,这又危及林老板的切身利益,外放的账将无法收回,急得他差点没跳了河;上海的战事使大批“逃难人”涌到乡镇,这倒给了林老板推销“一元货”的机会,但由于生意做得热闹,反而使人眼热,招来祸端,加速了铺子的倒闭。
作者并没有赋以林老板明确的名字,在文中,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小工商业者的典型代表,是一个阶级的符号。与其相似的是,还有许许多多的陈老板、张老板、王老板等等与他有着共同的命运,饱受欺诈,无路可走。虽然作品描绘的背景是在江南小镇,但这个小镇是缩小了的中国,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与经济恐慌,深刻地描绘*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下层人民的罪行。
短篇小说容量小,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较多的内容,更要在结构上下工夫。作者时而写镇上的情形,时而写主人公的遭遇,铺子内外的种种因素证明铺子的破产实属“在劫难逃”。 跌宕起伏的情节与鲜明的主题将看似散乱的材料,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内忧外患的大背景。整个作品颇有磅礴气势,在有限的篇幅中能够容括如此多的内容可见作者的匠功所在。
二
细致深入地描写场面是小说的第二个特色所在。
场面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故事发展的依托。《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描写就能留给人以强烈的古代战场映象,时空宽阔而具有恢宏气势。“社会剖析派”小说家的作品中的场面,往往也具有人物多、反差大的特点,于人声身影、热气腾腾的气氛里,展示复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多重的人物关系。茅盾本人就说:“我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为此,在其的多数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在践行这一创作风格。如长篇小说《子夜》结构恢宏严谨,人物众多,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这些都令我们的感到目不暇接;《霜叶红似二月花》则让我们看到“五四”前夕新兴民族资产者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封建势力的对峙。
《林家铺子》共有七个章节,其中数第四章与第七章写得最为出色。第四章是情节发展的*,作者投身处地地呼喊出林老板的痛苦:“不毁才是作怪: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折罢?而究竟为了什么他应该活受罪呀!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下这小小的铺子,从没敢浪费;他,做生意多么巴结;他,没有害过人,没有起过歹心;就是他的祖上,也没害过人,做过歹事呀!然而他直如此命苦!”这种呼喊让我们想到其与老舍《茶馆》中主人公也经历过的境遇如出一辙。
第七章写的是铺子门口的吵闹和市党部前的混乱情景。林家铺子破产后,铺子前围满了前来讨债的人,喧声鼎沸,一片嘈杂。“朱三阿太扭着瘪嘴唇和*争论,巍颤颤地在人堆里挤”,而且“额上的青筋就有小指头儿那么粗”;张寡妇则“抱着五岁的孩子在那里哀求另一个*放她进去”;她们都是希望能够进入铺子,趁早拿几样还付钱的东西来减少自己的损失。然而她们却不能同恒源庄等共同来分配底货,甚至连争执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被*挡在门外;桥头陈老七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能够挤进铺子现场观看分配底货的过程。朱三阿太和张寡妇等弱者只能使出农村所擅长的“哭嚎”,哭声震天,如丧考妣。
朱三阿太等这些可以称得上是铺子的股民,讨债不成,只能寄最后的希望于“天天大叫保护穷人”的党部,这就好像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有人号召,就纷纷响应。然而,他们却不知自身在*眼中是被视为“不识好歹的贱狗”,*怎么可能会去理睬他们的冤情,在*械的威胁之下只能如作兽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张寡妇,一阵混乱之中,她失去了自己怀中尚处襁褓的孩子。衣襟上的几滴血让她从希望的幻影中清醒过来,出于母性的自然感情,她的精神开始崩溃,并且为孩儿的丧命而发疯。“啊哟!我的宝贝!我的心肝!强盗杀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号啕之声令人心碎并不禁为之流下同情的泪水。小市镇的混乱局面以及小百姓在这场倒闭中悲惨遭遇的情形也就清清楚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三
在人物塑造上,《林家铺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塑造林老板的性格特征:第一,林老板作为一个民族小商人,努力地保持自己的信誉,给人以老实厚道的形象。为了信誉,他只在一桩桩交易中获取蝇头小得,甚至宁愿少赚钱或不赚钱,还让女儿叫顾客“伯伯”,让商业交易蒙上人情的面纱。他与店员寿生也保持着封建师徒的“父子式”的关系。第二,林老板也受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比如,他不但学会了做广告,而且还在寿生的提议下,采用了卖“一元货”的方法。然而,他虽然新旧并举,精明能干,仍然不能挽救自己破产的命运。
将其与《子夜》作个简单的对照,后者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心理描写,而在《林家铺子》中,最精彩的则是行为描写,如写林老板在重压围攻下委曲求全时,他“颤着声音说,努力忍住了滚到眼眶边的眼泪”。可以说,林老板与吴荪甫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形象。如果把林老板和吴荪甫放在一起,可以发现,两者在性格上有着明显差异:吴荪甫对事业的追求充满着信心和冒险精神,而林老板却只想千方百计守住店,虽精明能干但胆小怕事,他的行动显示出他的软弱。
小说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了暗示和象征的手法:从林老板和客人的谈话中暗含着帝国主义和*反动派两面夹攻的时代背景;从寿生的话中可见地主和高利贷者剥削、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和竞争局面;从结尾“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中可见战局的严重。纷繁复杂的矛盾都集中在林家铺子一再挣扎终于破产的过程中,枝蔓虽多但经纬分明。
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这篇小说的另外一个特色所在。例如林老板和寿生跟人承诺“三节清账”,这是当地的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即商家在端午、中秋、旧历年关这三个节日清理人欠和欠人的各项帐目。用风俗展示地方风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
四
《林家铺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它走向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争原因,有市场竞争的原因。农民因生活日趋贫困,购买力下降,生意大为萧条,这是对林家铺子最大的打击。然而同行们散布谣言,落井下石的丑恶行径却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加速了林家铺子的破产,这些更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林老板所处环境的艰难。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整个国家经济衰败、*腐朽、社会黑暗所造成的。小说中林老板形象的成功塑造,更进一步证明了林家铺子的命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286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