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5 09: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2
在通讯不便的时代,书信称为人们寄寓相思的载体,而古人给家中写的书信统称为“家书”。在古代很多文人的家书中,都蕴涵着很深的情感与哲理,至今也仍有教育意义,其中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就是其中臻品。不可否认,其中哲理不言而喻,而曾国藩本人也因此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圣人。爱屋及乌,因为家书的广泛流传,其中智慧俨然构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曾国藩形象,他不仅睿智,更是廉洁自律,仁爱博雅的典范。然而,这只是我们根据其家书为其贴上的标签,在当时经历过太平天国的西方人是怎样评价曾国藩的呢?
很明确,在西方人留下的文字记载中,完全塑造了一个我们不曾相识的曾国藩。尤其是参与当时平定太平天国的英国留下的报纸记载。在最初,西方并不承认清王朝统治。而1860年之后,清*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得英国开始倾向清*,甚至帮助其剿灭太平天国。而对于参与其中的英军来说,曾国藩爱民自律的形象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极为残暴。
英国在太平天国全盛时期对其投递出示好的花篮,但太平天国认为英军是外来的,在中国经商可以,但是对残害百姓的贸易必须杜绝。这一句话便断绝了英军的主要贸易来源,而更让英国愤怒的还在后面,太平天国拒不承认英国与清*签订的条约。对于英国赔款事小,割让的土地事大,岂有退还的道理?这让双方的谈判就此终止,但英军显然没有放弃希望,在1861年,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向太平军提出:推翻清*,英国与太平天国平分中国。在战略地位上,确实对太平天国有利,但割让国土的事情直接被回绝。此次事件直接导致双方决裂,而英国为了寻找在华代理人,转而投向清*。
面对此情况,李秀成决定进攻上海。在当时,李秀成是有能力与英军一战的,而在上海周边的表现来看,连克敌营一百三十多座,可谓战则必胜,只因后方湘军进军天京,才*撤军上海。面对一百三十多座堡垒的沦陷,英法联军加入围剿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内部管理的混乱加上外部的围剿,双重压力下实力大伤,此时便出现了极多的太平军俘虏。为了表示诚意,英军将其大部分被交给了曾国藩处置,而令人震惊的一幕就此上演。
“除了对女性的*,更是让侩子手将其凌迟分肉”,英国方面的记载缩略内容大致如此,其余则可自行想象。残忍对待参加战斗的男性,曾国藩找出一万个理由也许就能自圆其说。但对待妇女儿童的态度,直接将曾国藩拉回上古茹毛饮血的时代,除了“残忍”二字不足以形容。
《湘军纪》中记载,重阳战斗擒获七十余人,下场大抵如此。而围攻江西兴国、大冶时,俘获134名太平军,不分官兵“一概剜目凌迟”。可见,英国人在报纸上的言论并非夸张,只是对此现象发生的惊讶。类似记载在正史中数不胜数,按说对待俘虏应该以人道主义对待,但如此情况发生时,足以想见如何对待太平军。而李秀成被俘时,更是直言“如果不是湘军滥杀,太平天国根本撑不了这么久”。
在清朝的立场上,曾国藩功勋卓越。但对百姓而言,曾国藩对待俘虏的方式实在不敢苟同。无论人或事,总要客观看待。虽然其家书中流传思想内涵深远,经得住历史检验,但也不能作为将其变成为圣人的“辩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