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5: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05:07
聂豹不但精于吏事,更为人们称颂的是他对理学的贡献。 聂豹是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与罗念庵(罗洪先)同列为阳明后学的归寂派,在中国理学界占有重要位子。明代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王守仁之学按照地域分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等八派。其中,江右王门学派,系指明代中后期江西一带的王门后学,代表人物有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壬时槐、刘文敏、刘阳、胡直、邹元标、徐阶等一批著名的王门弟子。黄宗羲认为:“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菴、两峰、双江其选也。”黄宗羲文中的双江指的是聂豹,聂豹等人代表的江右王学被黄宗羲视为得王守仁真传之派。近代学者将王守仁弟子们的分化视为研究的重点。近代学者嵇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论》把王畿和王艮称为“王门左派”(意指激进),聂豹和罗洪先为“王门右派”(意指保守),邹守益和钱德洪为中派。近代学者唐君毅在《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中将王门后学分为两派,聂豹为其中的 “工夫以悟本体派”。近代学者牟宗三则把王门后学分为浙中派、江右派、泰州派三派,其中江右派又分为邹守益和聂豹两派。近代学者钱明将王门分为“现成”与“工夫”两派,聂豹为“工夫”派。近代学者陈来把王门分为四派,其中聂豹为主静派。日本冈田武彦所分大体同嵇文甫,但是三派名称分别为现成派、修正派、和归寂派,其中聂豹为归寂派。无论是明朝王畿和黄宗羲,还是近当代学者对王守仁弟子们分化的研究和王学分派的划分,聂豹都是其中重要的一派,在王学中占有重要一席。罗洪先是最坚定支持他的理论者,邹守益是同意他的理论者。他们所代表的江右王学被现代王学研究者认定为王学的正宗代表。
聂豹为王阳明弟子。王阳明曾两次亲自面授。王阳明《年谱》在后文提到:“豹初见称晚生,后六年出守苏州……”, 嘉靖五年(1526年)聂豹巡按应天府时特前往越谒拜王阳明, 称晚生。王阳明很高兴,他在写给欧阳德的信中称聂豹“开口便能相信”良知之说,并称赞聂豹资质异于常人。同年夏天巡按福建时,聂豹渡钱塘江又拜见王阳明。两次问学于阳明,两人都一见如故,聊至深夜,依依不舍。以后都是以书信来往,与王阳明请教研讨良知之学。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王守仁病逝,消息传至福建,聂豹悲痛万分,设牌位祭奠,行弟子礼,并作诗《哭阳明先生两首》。王阳明仙世后,聂豹决定拜于王阳明门下,为王阳明的弟子。王阳明《年谱》记载,王阳明仙世四年,聂豹对王守仁门下的著名弟子,被称为王门弟子中的“教授师”,可以代王阳明教授弟子的钱德洪、王畿说:‘我学诚得诸先生,尚冀再见称贽,今不及矣。兹以二君为证,具香案拜先生。’遂称门人。”意思是,我的学问得之于王阳明先生,本来想再见王阳明后拜其为师,今天没有办法见先生了,只有在你们的见证下,摆香炉正式行拜师之礼,拜王阳明为师,为其门下。从此聂豹被正式列为王阳明弟子,成为了王阳明重要弟子。《明儒学案》除将此事记载,还特别加了一句“刻两书于石以识之”。
王阳明心学在吉安的传播主要依靠他的弟子们,特别是将王学推至鼎盛的四大名徒——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他们言传身教德化乡里,使吉安成为闻名全国的理学之邦,成为全国推广王守仁思想的中心,这也就是庐陵文化底蕴的厚重所在。
聂豹早年学易,后问学于王阳明,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自丁亥以来,致书阳明,论致知功夫。他认为知与行,行更重要。徐阶在家乡华亭遇到聂豹,在聂豹的引导下,他拜在王学门下。临别时,聂豹送给他四个字,就是“知行合一”。徐阶为之终生受益。徐阶也因此成了王门忠实拥护者。
聂豹从致良知下手,他认为诚与不诚,有爱心没有爱心,孝不孝,必须养性,养心。他在启阳明先生的书信中还写道:“德性者,良知也;道问学着,致知之功也。是故外德性而道问学者,必非学……”。
聂豹在翠微山养病几个月,后又身陷朝廷锦衣狱,这些为他的“归寂”提供了实践基础。聂豹以自己的为官亲身经历,把王阳明之学,融合《易》与儒家经典,加以发明而糅合己说。在领悟王守仁之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静修体悟,以良知本寂为核心概念,未发之中诠释良知的内涵。以主静修养和戒慎戒惧作为致良知的主要方法。
他认为良知本寂,虚寂是心之体,良知本然状态是寂而不动的,当良知与外物接触,受外物影响之后,就会产生知觉。然而知觉虽然是良知发出的,却与良知不是同一事物,不能将知觉当作良知本身看待,忽略了知觉的发源根据才是良知。良知虚寂是人们道德生命本源,也是知觉情感的最后主宰,道德修养时必须回到本原处用功,使良知回复至寂然状态,人们的知觉感情就自然而然地合乎伦理规范。他认为,未发之中是良知,未发之中和良知是同等重要的概念,二者都是虚寂之体。未发之中人们的现实情感是善恶相混。如果一个人的感官追逐物欲,则情感不得其正,行为就会不道德;如果他的感官追求未发之中,则行为就是合乎道德。他主张主静修养。道德修养的关键是以静制动,以静修主宰变动不止的知觉和情感。主张致虚守静的工夫论。他在道德修养方法中,除致虚守静外,还主张戒慎戒惧。虚寂之体虽然是不睹不闻者,但同时也的能知能觉者,因此,良知在起作用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偏离,需要戒慎戒惧存养虚寂之体。戒慎戒惧不是脱离虚寂之体而独立存在的道德修养,而是存养良知的方法。良知为体,知觉为用,通过功夫修养后本所呈现的自然而然,无私心遮蔽。
在身心践履方面,他主张知行合一,认为两者在良知的统摄下,互相包含,互相融合,知不离行,行不离知。只有在实践中去检验,“知其发也”才能体现在它的价值。
聂豹感悟出本体虚寂道理时,罗洪先从不认同,到感到倏然心惊,与自己不谋而合,到最后,坚定地和聂豹站在一起。他认为:““双江公真是霹雳手段,千百年事,许多英雄瞒昧,被他一口道着,真如康庄大道,更无可疑。” 刘文敏晚年也说:“双江之言是也,并有临终遗言与门人。
聂豹和王阳明都是明代思想史上的改革者,所不同的是,王阳明改革的是朱学,而聂豹改革的则主要是王学。聂豹深识以“知觉 为良知之弊,反对“现在良知,认为必须就本体处着工夫,才能够避免逐物义袭之病痛。聂豹的“归寂”学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王阳明之学发展出了以主静为特色的思想体系。现代学者对此评论道:“给王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王学因去除弊痛而加固,扩大了王学的影响;……推动了王学的发展与创新。” 聂豹的理论应该是既继承了王阳明之学,又发展了王阳明之学。
黄宗羲对此也有过精到的评价:“(王畿)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姚江之学,惟江右得其传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邹守益)、念庵(罗洪先)、两峰(刘文敏)、双江(聂豹)其选也。”,“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在黄宗羲的心目中聂豹与罗洪先的“归寂”一脉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为了传播王学,聂豹每到一地,都要亲自讲学,弟子遍布吉安、姑苏、八闽、三晋。当时许多著名的人物,都出自他的门下。聂豹先后与王学主要人物:季彭生、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刘文敏、刘邦采、陈九川、黄弘纲、钱德洪、王君畿、唐顺之、郭应奎、李罗山、曾前川、陈两湖、胡仰斋、王龙溪等学者论学辩究。永丰老乡宋仪望自称跟从聂豹三十年,从没有间断过聆听聂豹的讲学。聂豹的弟子郭汝霖非常追捧聂豹,在出使琉球之前,还专程登门拜访了聂豹,并将聂豹的《致知议略》刋刻发行。就连反对他学说的王龙溪(王畿 ),嘉靖四十四年再次来永丰,展拜双江墓。 明朝任内阁首辅10年的张居正当朝时大力整饬学政,严禁聚徒讲学,诏毁天下书院,规定说书者以宋儒传注为宗,不许别标门户。张居最看不上的就是那些耍嘴皮子,搞虚无的心性的人,尤其对泰州后学中有明显异端思想倾向的何心隐反感,曾通缉何心隐,并致他惨死。但是张居正却认同聂豹、罗洪先归寂求虚的心学理路,对聂豹、罗洪先一派最感兴趣。在他的《张太岳集》卷三五《启聂双江司马》)里,除了强调心学的自信自悟外,更对归寂以致虚、致虚以通感的心学思路有着深切体悟。不过,张居正接受心学思想影响,并非是为了追求个体愉悦,而是为解决人生进取中的自我心理障碍,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经邦济国的现实目的。聂豹是王学的忠实传播和推行者,全国著名的王学讲会聂豹都是以重要成员参加,几乎都有王学讲会聂豹都到场进行讲学。永丰三都的云邱书院,是聂豹讲学之所,聂豹经常讲学于其中。聂豹任福建巡抚期间,建立了养正院,用王学教育学子。以期从实践层面推广王守仁的学术思想。还在福建刊刻了《传习学》、《大学古本》、《二业合一论》、《道一编》等著作,扩大王学在福建的影响。嘉靖十二年(1533年)七月吉安府士人举行了第一次青原讲会。当时聂豹的父亲刚去世,重孝之身不能参加,但是他作为重要成员提供了讲会内容。据邹守益的《青原的嘉会语》记载,讲会讨论了六个问题,聂豹的“忘与助者,其意为何”被列入其中一个问题。次年(1534年),青原讲会召开第二次讲会。这次讲会与会者多达二百余人。成为了吉安府九县士人参加的大型讲会。在家丁忧(守丧)的聂豹参加了讲会,并在《永宁重修儒学记》中记述了这次讲会的经过。邹守益在《录青原再晤》中记录了这次讲会热议的四个问题,聂豹占了两个问题,即分辨儒学与佛老区别和提倡“主静无欲” 的道德修养方法问题。明嘉靖十五年(1536),邹守益与知县程文德共建安福复古书院,邹守益、聂豹、罗洪先、刘邦采经常讲学于复古书院,探讨王学宗旨。复古书院创建时,邹守益与知县程文德邀请聂豹题名作记。聂豹作《复古书院记》称:“阳明先生悼俗学之涂炭生民也,毅然倡道东南,而以良知为家”。“有志之士闻风而兴者江西为盛,江西盛者惟吉安,吉安之盛惟安福。故书院之建惟安福有三。题曰复古者期有事于古人之学,而学焉者也” 。聂豹称,书院题名“复古”,其意在于以古人问学精神为榜样,追求良知之学的真谛。在复古书院,聂豹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刘邦采进行了寂感之意辩论。特别是聂豹同王几进行的激烈的学术辩论,影响深远。罗洪先评价聂豹辩论发言,说《致知议略》可以与论语相媲美。
明朝嘉靖年间,吉安知府何其高重修白鹭洲书院。书院建成后,何其成又集吉安九县学者举办讲会,史称白鹭洲九邑讲会。又邀请庐陵文化名人聂豹、邹守益、欧阳德等人撰文纪念。受知府何其高之托,聂豹作《道心堂记》。“道心”一词出自《古文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椎精唯一,允执阙中”。聂豹在白鹭洲书院积极推行“道心”,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尔后,聂豹积极参加白鹭洲书院的各次讲会,推动他的这一学说,
嘉靖十七年(1538年)正是王学遭禁之时,聂豹等人在庐陵县祭祀王守仁,继续讲学。
嘉靖二十一年(1542)冬,聂豹从山西平阳归江西故里,聂豹与欧阳德,邹守益、罗洪先等人举办了青原九邑大会,当时江西王学的代表人物齐聚吉安,吉安府九县青年学子纷纷参加,故亦称就九邑大会,是整个江西地区推广王学的主要讲会之一。
嘉靖二十六年(1547)正月十三,聂豹六十大寿,吉安府各界名流聚会于青原。王学学者为给聂豹祝寿而举办了青原大会,泰州学派的罗汝芳也参加了此会。在青原大会上,邹守益作《双江聂子寿言》,高度评价了聂豹的*和思想成就。邹守益等吉安府士人不仅为聂豹大张旗鼓地祝寿,而且在“寿言”中将聂豹的政绩和归寂说并称为其一生的两大成就,可见对他是极为支持的。罗洪先自称与双江的思想达到了一致。
嘉靖二十八年(1549)初,聂豹获释后归吉安故里。同年秋与邹守益等人在龙虎山的冲玄观举办了冲玄大会(亦称冲元大会),积极宣传王学。聂豹组织了冲玄大会,这次讲会是明朝王学学者举办的诸多讲会中最具影响力的讲会之一。讲会使得聂豹的归寂说与其批判的对象王畿的良知现成说发生了直接的碰撞,而且这次讲会的资料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使得我们可以一窥王学讲会的内容和过程。此次讲会不同于区域性的讲会,是集合了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的王门同志,如王畿、钱德洪、皆浙江、江苏、徽州、宣城等地的学者,还有王臣、陈九川、洪垣等人共襄盛举,是跨区域性的盛会。
嘉靖三十二年会试,徐阶联合在京的深居高位的聂豹、欧阳德、程文德趁会试天下学子齐聚北京之际,利用朝庭的力量推广王学,讲会于北京道观灵济宫,聂豹、欧阳德等人分别主持了灵济宫讲会。来自不同阶层听讲者多达千人,时间长达两个月。这次讲会的组织者多是当朝*。讲会还通知与会者次年参加永丰的讲会。罗汝芳有一份著名的《柬合省同志》,文中明确通知“缙绅 士夫及高尚隐逸”于次年二月赴江西永丰参加会讲,上述讲会的参加者远远超出在书院就读的学生,已经大大扩大到社会各界人士。据《明史》记载,赴会者多达五千余人,盛极一时。
虽然王守仁的弟子们有不少为朝中重臣,但是在军事上有所建功的唯有聂豹。可以说,聂豹一生的军工有助于后人重新评价阳明王学的社会价值,聂豹还继承和发杨了讲学化民,他的讲学,到会者有社会各层人士,包括普通老百姓,实践了王学的经世致用。
《聂贞襄公本传》曰:“聂豹身长玉立,操履峻洁,而风采凝拨,如孤风屹峙,超特不群,望之令人叹服。而神思静逸,有飘然巌壑,高举物外之气。”当他因诬陷被逮时,从容出见差使,换上囚服。慷慨上路时,屋内大声悲号,他好像没有听到。门生父老相送,无不潸然流泪,聂豹却神色不动,只是拱手作别。邹守益、罗洪先送至江边,聂豹如同平日一样,与他们论学不辍。人们大为敬服,认为他的言行与他的“未发之说”深相符合,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忠实执行者。聂豹的举止打动了许多人,前来送行和看热闹的人都称赞不已,认为聂豹实学实行,绝不是那种只流于言说之徒,以至于前来抓捕聂豹的锦衣卫百户戴经敬佩不已,从此都是行弟子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