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0:0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9:23
原文与翻译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少。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传不习: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
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解: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出处:出自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论语》。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9:24
【原文】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9:2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9:2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