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20: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4:12
浮世绘的意义
浮世绘这个名词还算比较普及,几乎成为了日本画的代表,其实日本早期的画风并不是这个样子。公元10世纪左右,日本人学习了唐画的精髓,并结合本土的画法和题材,创造出了“大和绘”,名字自然是后世给起的,在当时只叫做画。
到了江户时期,日本人又接触到了西洋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浮世绘便诞生了,不过它并不是单纯的画,而是一种印刷品。画师们先要画出原画,然后交给雕刻师傅刻出墨板和色板,再经过一遍遍的上色,一幅浮世绘便诞生了,所以浮世绘是一种彩色印刷的木板画。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反应过来了,《神奈川冲浪里》并不只有一幅,当时一共制作出多少幅并没有记载,但现在流传下来的也有上百幅左右。
另外浮世绘早期的内容均是以日本风俗为主,看他的名字就可以理解,“浮世”代表人间俗事,“绘”自然是画的意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发生变化,浮世绘的画家们觉得每回都画花街歌舞太俗了,于是有些人开始尝试往风景方面发展,这其中就包括葛饰北斋。
葛饰北斋
除了在绘画方面获得了成就,葛饰北斋年青的时候并不幸运。最先学画的时候,葛饰北斋因为表现不好被逐出师门,刚到中年老婆就死了,三个女儿的命运也是多灾多难。更要命的是,一场大火几乎损毁了他过去所有的画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符合情理,毕竟老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因为葛饰北斋终究会成为一个闻名于世界的人。
因为浮世绘是批量生产,有一部分作为商品传到了欧洲国家,当然也有北斋的画作。欧洲人对这种画风很感兴趣,甚至有人觉得欧洲印象派的画风就是模仿于日本的浮世绘。抛去这一点不提,葛饰北斋的画在西方确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他的那幅《神奈川冲浪里》,几乎被奉为神作,梵高、马奈等知名的印象派画家,均对北斋的画有着极高的评价。
《富岳三十六景》之一
葛饰北斋除了浮世绘外,在艺术的其他领域也有着不小的成就,尤其是他所画的鬼怪世界,极具创造性和讽刺性,在那个时代绝对是一项壮举。不过这些成就和《富岳三十六景》想比,确实不值一提。
《神奈川冲浪里》不只有一幅,同时它也只是一个系列中的一部分,葛饰北斋画风景的时候,以富士山为主题,一共创作了三十六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就是其中之一。后来这三十六幅画受到广泛的好评,为此,葛饰北斋有追画了十幅,前后加起来一共有四十六幅,先画的为“表富士”后画的为“里富士”。
至于为什要拿富士山为主题?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有常识的人应该清楚,富士山不仅是日本最高的山峰,它对于日本人来说也是一个神圣的存在,随着季节的变化,富士山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要是在转换角度,这不同的景象又能翻上几番。甚至一个日本人要是在富士山脚下出生,这会成为让他自豪一辈子的事。这么炙手可热的选题,葛饰北斋怎么可能放过。
综上所述,《富岳三十六景》所展现的富士山当然不只是单单的画了一个山,在大部分画作中,富士山只是作为背景出现,画面更多的还是展现人们在富士山周围的生活状态。在这些图画中你可以看到有人在河边打水、农田里耕种,或者是正驾着船和巨浪博弈。在这些朴实无华生活画面之中,你总会发现,富士山在远处像一位慈爱的老母亲一样,默默的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浪与鹰爪成了好朋友
而在《富岳三十六景》之中,《神奈川冲浪里》成为了最出彩的一幅画,这可不是因为运气导致的。据说葛饰北斋画这幅画一共用了三十多年,这样说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很早之前葛饰北斋就开始绘制海浪题材的浮世绘,但画风、构图以及色彩和《神奈川冲浪里》都有很大的不同。后来西方颜料和构图方式传入日本,北斋基础这些新鲜玩意后,才创作出了海浪题材浮世绘的最终版。也许西方人对这幅画如此喜爱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这幅画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风采。
除了那醒目的蓝颜色,这幅画中最有特色的就要数那鹰爪形状的浪花了。浪花的形状如同鹰爪,并不是后人的努力附会上的,北斋在创作时有意将浪花设计成这个样子,其目的无疑是想突出这海浪的威胁,画面的视角又低于扬起来的海浪,无形之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危机感。
这种抽象的表达,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以至于后世们不断的模仿这种绘画方式,甚至成为了浪花的专用描绘手法。再看看海浪中的小船,面对巨浪几乎*为力,可以理解*们勇于向大自然挑战,同时也可以理解成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只是渺小的一个存在。
顺便一提,很多人会叫错这幅画的名字,《神奈川冲浪里》中“神奈川冲”是一个词,“浪里”是一个词,其中神奈川就是一个地名,“冲”表示汹涌的大海,而“浪里”则是在海中挣扎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