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以前“君子”这概念的主要内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3 22:1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6:07
君子一词,在我国古代原本是用来专指统治阶级贵族士大夫的。一直到孔子时代,它才正式的被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提了出来,而君子之风也是由于孔子的大力倡导才开始兴起。《论语》二十篇一共有五百一十二章,而其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论及君子的有八十六章,占全书总章数的六分之一,而且论语中孔子所论及的君子,概念的内涵已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即不是指具有某些个别优良品质的人,更不是特指某些身份地位极高的人,而主要是指达到了高尚人格境界的人。
一、君子之仁
在《论语・里仁》篇有:“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他应该是一个仁的实践者,成为一个仁人,如果抛弃了仁,就不可能称其为君子。首先君子应当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天生活在世间百态之中,只有内心仁厚,心中有爱,才会产生爱别人的行为。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用自己内心的仁厚去化解生命中很多的遗憾,而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来修身养性,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仁者爱人的情怀。除此之外孔子认为君子还要拥有一种仁爱无私的精神,在孔子看来这份爱要是无私的,博大的,不仅仅懂得爱人,而且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在《论语・泰伯》篇中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担负着为社会为国家的重任,不仅仅要爱人,而且要爱社会,爱国家,以实行仁德于天下为自己的责任,而且这份责任要一直背负下去,到死为止。古代的士人,以天下为己任,任重道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一份精神,这样一份胸怀,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后,许多仁人志士,他们都拥有博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坚定的决心、深远的眼力,永远爱人,至死不渝。这才是顶天立地的君子。
二、君子之智
孔子认为只有好学,才能成为一个智者,才能具有君子的品质和风范。孔子言:“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奸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如果离开了为学,不管仁、知、信,都会产生瑕疵,变得愚蠢、害己害人、放荡、尖刻、捣乱闯祸、胆大妄为。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为学它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论语中,孔子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品质。但孔子所言之学,并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学习文化知识。正象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说的:“论语中的学不是文字,不是知识,而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要随时随地的思考、见习、体会,这就是学。”所以说《论语》中的学,并不只是文字上的一种收获,而是不断积累的经验、方法、智慧,是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的一种正确的东西。而且孔子还认为为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以知之,重要的还在于学以修身,学以做人,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智者不惑。而且为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孔子从“十五志于学”开始了他的自觉的修身历程,一直到年愈古稀,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修身到老。
三、君子之勇
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勇,并不等同于匹夫之勇。孔子所说的勇,并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有制约,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只有义字当先的勇敢,仁义之勇,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勇。
关于“君子之勇”,苏轼在《留侯论》中还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哉也。” 苏轼进一步诠释了孔子的君子之勇,他把真正的勇敢称为大勇,是一种心灵之勇。真正的勇者要有一种过人之节,有一种过人的气度,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而不会象平常人一样,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所以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他不仅要是一个有道德,有修养,不去冒犯别人的人,还要作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而这种勇敢的力量永远来自于我们的人格和内心,所以说它是一种心灵之勇。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仁厚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使这种力量能够成为一种气度,成为一种在理性约制下内心的自信和镇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6:08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
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
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
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上
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
、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
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
了“举贤才”的*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